《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修订本)
王正毅 著
商务印书馆,2024年
内容简介
本书最早于2000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评价世界体系论的专著,此次修订本入选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系列丛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个体系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是如何运行和扩展的?世界体系还有未来吗?这些问题既是世界体系论的倡导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在进入21世纪后仍然需要回答的问题。本书对世界体系论的起源、世界体系论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世界体系论的影响及其争论、世界体系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不仅帮助我们从经济、政治和文明三个层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起源、动力和结构、周期和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而且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和理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王正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2-1993年先后在南开大学获哲学学士(1986年)、哲学硕士(1989年)、经济学博士(1993年);1994-1995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师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伟德国际1946bv官网博雅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伟德国际1946bv官网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域化比较、世界体系与中国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代表性著作有:《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世界体系论的兴起
第一章 世界体系论的社会现实起源
第二章 世界体系论的学术思想起源
第三章 世界体系论的分析方法起源
第二编 世界体系论的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
第一章 概念框架与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世界体系的经济分析
第三章 世界体系的政治分析
第四章 世界体系的文明分析
第三编 世界体系论的影响及其争论
第一章 世界体系论的影响
第二章 世界体系论的争论
第四编 世界体系与中国
第一章 世界体系论者关于中国的几个命题
第二章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社会历史进程
第三章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想构造进程
修订本前言(节选)
之所以写作《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与世界体系论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关于世界体系与中国的关系的争论密切相关。在世界体系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这既可以从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其《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的第一卷中关于葡萄牙和中国的历史对比中略见一斑,也可以从世界体系论后来受到的挑战得以证实。这里主要涉及“世界体系”的起源的争论:一种是沃勒斯坦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capitalist world-economy)界定的“世界体系”,主要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并在之后向全球扩展;另外一种是以地区经济分工界定的“世界体系”,起源于16世纪之前的很多地区,如美国西北大学阿布鲁教授(Janet L. Abu-Lughod)在《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的世界体系》(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 the world system A.D. 1250-1350)中探讨了13世纪世界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既有大的农业社会中国和印度,也有地中海沿岸诸国,还有非洲和苏门答腊。这些争论告诉我们,如果从世界体系论的分析框架研究中国,深入了解世界体系论及其争论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与世界体系论在国际学术界的状况相比较,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体系论,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评介文章,日本学者田中明彦的《世界系统》(『世界システム』)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依然是零碎的,在2000年之前的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本系统评析世界体系论的著作,更没有一本将世界体系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与世界体系关系的著作。
如果从世界体系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有三个重要议题一直是世界体系分析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所关注的。
第一个议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中国的关系。这种研究其实就是将中国纳入世界体系分析框架之中。由于世界体系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工定义的,所以在这一议题下主要涉及两个学术问题:一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如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和《历史资本主义》(Historical Capitalism)、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的《漫长的20世纪》(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Money, Power and the Origins of Our Times);另一个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未来,如沃勒斯坦等的《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Does Capitalism Have a Future?)、乔万尼·阿里吉的《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Adam Smith in Beijing: 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第二个议题是东亚国际体系研究。这种研究主张将中国纳入东亚国际体系之中,探讨东亚国际体系的起源、动力、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的轨迹。这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学术命题:一是朝贡体系的动力、结构和特征,如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朝贡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岩波书店1997年版);二是朝贡体系与西方殖民体系的关系,如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主编的《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500, 150 and 50 year. perspectives);三是东亚国际体系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如彼得·卡赞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的《地区构成的世界》(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 Imperium)。
第三个议题是世界体系的重构。这种研究主张将中国纳入全球历史视野之中,既要克服沃勒斯坦式的世界体系论具有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要克服中国中心论的民族主义倾向。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阿布鲁的《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的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体系论者的许多经典性著作逐渐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世界体系论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国内学术界相关学科已广为人知。《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初版曾经为国内学术界系统了解世界体系论贡献了微薄之力,惟愿本书的再版能进一步推动世界体系与中国关系的创新性研究。